1月3日,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“2019年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热词专家解读”。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、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守伟对热词之一的“人造肉”解读表示,“人造肉”是未来食品的标志性产品,机构预测到2040年全球“人造肉”市场份额将达60%。目前,“人造植物肉”国标正在制定中,出台暂无时间表;同时,中国工程院已启动“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项目生物培育肉发展战略研究”项目,将从战略层面研究“培育肉”。
2040年全球“人造肉”市场份额将达60%
王守伟表示,“人造肉”的兴起源于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。“人造肉”是一般消费者、媒体用来泛指非自然生产、有类似肉品口感的一类食品的代名词,但它不是正式的名词。目前,通常将“人造肉”分为植物蛋白肉和细胞培育肉两大类。
“‘人造肉’具有极大的商业化潜力,加大科技投入是行业未来发力的重要方向。”王守伟表示,近年来,植物蛋白肉,主要加工技术在国内外已日趋成熟,多家公司在中国已开发出以植物蛋白为原料的植物蛋白肉制品,市场增长非常迅猛;国内一些研究机构和企业也有多年研发实践,也有一些产品上市。而利用动物干细胞生产细胞培育肉的研究也取得重大进展,国外多家公司已宣布可以在实验室上研发出细胞培育肉。
根据科尔尼全球管理咨询公司的最新报告显示,到2040年全球“人造肉”的市场份额将达到60%,其中35%的肉类将由实验室培育而出,也就是“培育肉”,另外25%将是以植物基替代品为主的植物蛋白肉。
王守伟说,植物蛋白肉生产市场潜力大、商品化程度高,未来开发与真肉更加相似的产品成为行业或者科技界发力的方向。细胞培育肉是与真肉最接近的产品,市场潜力巨大,未来重点放在生产成本降低和规模化生产两大重要领域,当然生物培育肉还有一些前沿性的科学技术有待突破。
“人造肉”监管的法规标准亟待规范
针对“人造肉”的监管问题,王守伟提出了建议。他表示,科学、严谨的标准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。在我国,目前植物蛋白肉行业的发展势头已经形成,产品品类相对比较成熟,但现有的法规标准与产品的创新及行业发展不相适应。从国际上看,作为植物蛋白肉的关键化合物——大豆血红蛋白在美国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食品安全局也公布,拟将植物蛋白肉也纳入到食品当中来,正处于公示阶段。
“目前,植物蛋白肉在我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论证。”王守伟对新京报记者表示,实际上,植物蛋白肉的国标制定从2019年启动,2020年将正式立项,还需经过报批、征求意见、公布等环节,目前尚无出台时间表。此外,新京报记者还注意到,2020年将是“植物蛋白肉”食品集中上市年,由中国植物性食品产业联盟制定的关于“植物蛋白肉”的团标预计在2020年上半年出台。
对于“未来食品”安全保障和监管,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生产司副司长顾绍平在2019年未来食品高峰论坛上发言时表示,面对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与新模式,总局将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,按照鼓励创新的原则,留足发展空间;同时要坚守好质量与安全的底线,进一步强化技术支撑。